*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如果一个现象过于普遍,就会让人忘了追问“何以至此”,忽略了它背后种种有趣的因素。比如,为什么钟表盘面上多数都是阿拉伯数字,而不是汉字、藏文呢?
一、现代钟表的形式无疑是西欧各国建立起来。在此之前,诞生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已经基于“能匹配十进制”、“有0”这两大优势成了西方主流的记数系统,这个特征被沿袭了下来。二,阿拉伯数字不是谁的“母语”,符号性极强。字体再华丽的“Nine”也不如“9”这么能激发想象力,又兼具了异域的美感。最后,就算制作其它文字的表款,也没有哪个市场大到能充分消化掉。否则有钱不赚?说不过去吧。所以一直以来,以汉字来装点盘面的瑞士表、德国表只是偶尔闪现一下。偏偏这两国的作品又是腕表爱好者的首选,自然也催使欧洲大厂的汉字表行情水涨船高。这里就要感谢在座各位,一起用钱砸出了一大块市场。以瑞士表为例,该国向中国出口的钟表总额从2000年4500万瑞郎暴涨到2021年的29亿6690万瑞郎,增幅60倍。机遇期摆在了品牌面前,最近每年都能看到新款汉字表的推出,并且我盘了盘,花样还各具特色。汉字作表,当然要攀上中华文化。根据这些表款对中华文化的体现有多深刻,我把它们分为四个层次。哪家更懂中国,看完以后你自然心里有一本帐。
汉字在腕表上最基本的表达,无非就是把时标、日历、星期替换成汉字。虽然做法简单,不过在中国风味的角度上这已经是相当长足的进步,你看有多少人特意去找劳力士售后要求把 Day-Date 换成汉字盘就知道这招多有效。劳力士最晚从1970年前后的 Ref.1803 上就加入了汉字的日历和星期。在1956年 Day-Date 诞生以前,还没有表款能够在日历之外同时显示星期,中文的加入更让华人市场对这项创新倍感亲切。根据传言,曾经劳力士可以在购表时指定盘面的语言,不过从没看到任何享受过这个服务的人现身说法。Ref.1803
今天想要入手一枚汉字的 Day-Date,无非就是找官方预定,然后给足耐心安静等待,或者去二手市场淘一淘。据我了解,劳力士不会在保养环节给你换上不同文字的盘面,进去什么文字,出来也不会变。这些因素让汉字款的稀缺性和价值进一步突出。
卡地亚 Tank Cintrée Dual Time 卡地亚 Tank Cintrée Dual Time卡地亚坦克的“方壳+方盘”是1919年诞生时就注定了的经典形象。90年代,卡地亚重新复活了1921年 Tank Cintrée(法语:弯曲)的外壳,再把正方形盘面塞入其中——而且没有浪费空间,直接塞入两个——Tank Cintrée Dual Time 正式降生。Dual Time 内置两个 ETA 2412 改造的独立机芯,腕表就可以显示两个时区。集成化的两地时腕表早在50年代就由 Glycine 首次推出,成为大家最熟悉的设计。经过长达70年的耳濡目染,Dual Time 这种泾渭分明的设计在今天看反而新意十足。Dual Time 和 Glycine 的 GMT,两种不同的演绎2004年,品牌开始推出下方盘面做成汉字的 Dual Time,型号至少有2567、2767、2768三种。这波操作据称是卡地亚对亚洲粉丝的一次回应,限量各100枚。目前这批表款在二级市场上至少以5万欧元成交。设计翻新后的 Dual Time 同时揉杂了东西文化的味道。中英文分布在不同盘面上以后,它们互不干扰,全无生硬撮合的感觉,卡地亚在设计上的功力无可挑剔。 LUDOVIC BALLOURD 汉字 Half Time 制表师 Ludovic Ballourd 在经历了法穆兰和FP尊纳的十年历练之后,建立个人品牌,走上独立制表生涯。他的得意之作包括了被命名为“Half Time”的一系列作品,其中也有把时标用汉字表达的款式……你应该会好奇,这看上去头晕眼花的玩意算是哪门子汉字?其中的机关在于,表盘其实分为外圈和内圈两个层次。在秒针移到“60”的时候,外圈表盘会逆时针旋转一格,内圈则作顺时针旋转,两个盘面上错位的汉字会在12点正确交汇起来,以显示小时。这是只属于独立制表人的巧思。Half Time 体现的是 Ludovic 的人生哲学:“在金融危机时,一切都进入了下行通道,就像每个字都错位的盘面一样。但只要有一个字是正确的,生活就会继续。”以上表款装点了大量汉字元素,基本的中国味道已经非常明确。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那下面这些就要脱离汉字的形式层面,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一头扎进去了。
十二时辰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交替的时代,确切时间不详,一直沿用到民国建立。这种计时规则把一天分为12个地支,从当今的23点为启始(子时),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子丑寅卯”。十二时辰的腕表,时针要花24小时转一圈,比常规表款多花一倍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不光是体验到了汉字,更能明显感知到计时规则的深刻差异。
康斯登 十二时辰中华历法限量表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钟表有很大部分是十二时辰体制,多年以后它们俘虏了康斯登的创始人 Peter Stas 先生的心。他被一块上世纪30年代产自日内瓦的十二时辰怀表所折服,古典美学引人入胜,也迎合了他的合作伙伴想制作中国元素腕表的设想。这些成就了2015年康斯登的“十二时辰中华历法限量表”。腕表遵循十二时辰体制,分针每120分钟走完一圈,小时指针扫过盘面要花一整天。6点位置的“乙未年”字样几乎明确指向了2015年(后人总不会以为是1955或2075年吧)。这块表的正装风格相当纯粹,选用的小篆字体也比现行汉字更强调左右对称、秀丽感,在汉字表中这属于相当上乘的表现。去年初,罗杰杜彼“王者系列圆桌骑士十二生肖腕表”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但风格却更为科技时尚,多少有点“假如传统文化继续演进也能很噱头”的味道。腕表以十二时辰体制为基础,24小时走一圈。盘面外圈还融入了四维(四个卦象)、八方(甲乙丙丁……)和黑白阴阳的道家元素。包围盘面的骑士换成了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手工雕像,另外还点缀了中华回纹。这些中国印记多数不具备实际功能,但从装饰性的角度说,这是我印象中最丰盛的中国大餐。
高奢级:农历100%还原
十二时辰已经是过去时,而农历虽然传统,却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保有强烈的影响力。且不论春节、清明带来的宝贵假期,只看节气的准确性,也足够让人讶异。不管是飘雪降温,还是进入盛夏酷暑,它都要比未来两周的天去预报更加可靠。再考虑到它的复杂程度,用钟表的方式还原出来简直魅力难挡。
“夏历”也就是今天大家认知的“农历”,它的计算方式复杂,我只有打开手机日历时才能被动地告知今天是几月初几,你也休想从这篇文章里搞懂它的一鳞半爪。但关于这块表,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它能够完整呈现农历的一切要素,并且是自动化地。唯一的缺点是每12年需要返厂一次更换凸轮和盘面,才能正确地显示下一个12年。举个例子,盘面上的兔年对应了“癸卯”,但2035年的兔年应该是“乙卯”,在此之前你就应该返厂了。总的来说,我不适合评价这块表的机械设计,因为我连夏历的规律都没有完全理解。不管是谁操刀的,都请收下我的膝盖。设计上,它缩小了汉字的大小,所以指针、时标的位置依旧能够轻松把握,没有过份的干扰和不便。盘面的大繎色洋溢中国气息,和勃艮第红有几分相似,高级的优雅感。它的中国味道需要凑近了辨认才能散发出来,就像扩散度适中的淡香水,对于想低调保守一些的人,这就是扮猪吃老虎的大杀器。不管是汉字的装饰性,还是内在的中华历法文化,帕玛强尼及之前的宝珀已经具备十足的说服力。今后其他品牌如果跟进,肯定要费一番脑筋才能体现新意。不过汉字作为东亚的国际语言,在今天的日韩依旧沉淀到了生活当中。日本的独立制表人就把汉字和本国的特色历法结合,做出了独特的作品,宛如中国文化四下散播开的天外飞仙。
日本汉字表如漫天繁星,就像精工、冠蓝狮的汉字星期人所共知。不过其中有纯正中文的“星期一”、“星期二”,也有借用了汉字的日本式表达,如“月曜日”、“火曜日”,后者也自有一批拥趸。目前在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独立制表人菊野昌宏,他的作品还原了日本古代计时规则——“不定时法”。
和时计(2011)菊野昌宏在2011年推出的“和时计”乍一看,和中国一样把每天分为12个部分,同样都是“子丑寅卯”,但每个时辰的间隔居然并不均匀,这就是“不定时法”的特色。所谓“不定时法”,简单说来即是按照冬夏季节昼夜长度的不同来调整时辰的长短。冬季白天的六个时辰短而紧凑,而夜晚的六个则相对漫长。这种法则与中国或西方都不相同,所以16世纪西方传教士带去日本的机械钟并无实用意义,经过日本制表师改良的“和时计”才是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主流钟表。菊野昌宏被博物馆中的古董和时计触动,潜心研发了自己的和时计。这枚腕表以ETA 6498-1 小三针手动机芯为基础,大幅修改后获得了自动调整时标间隔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断聚散,形象地呈现了季节感,它也可以通过表冠手动调整。
腕表配备两套时针、分针。其中一套显示传统时间,转一圈需要12个时辰(24小时),另一套就和常规腕表别无二致,每天转两圈。当然,它不具备分别调整的功能,不能当两地时腕表来使用。在第一枚和时计之后,菊野昌宏后续也推出了“和时计改”、“和时计改 暁鐘”这两款作品,设计上更加彰显手工雕刻艺术,昼夜的各六个时辰也被赋予了不同的颜色,两套指针的区别更加显著,读时更加直观。背面增加指示器,可以看到时标目前呈现的是哪个时节。但正反两面汉字的表达始终不变,“不定时法”的精髓依然延续。和时计改每年只生产1枚,定价1,800万日元(不含税),折合人民币9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