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故事】只要8K多,正在创业的我买了一块超值小钢表!颜值满分,造型复古,剪彩戴着特带劲儿!

  • 作者: Vince 2024-09-20
  • 评论 0
在频繁佩戴了三个月后,我终于可以说一句“巴适得板”!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创业亦难。今年6月,在历时三年的筹备和积累之后,我们的成都办公室顺利开业。为了纪念白手起家的阶段性成果,我也在第一时间托朋友提前联系到昙时,定制了这枚“成都特产”新款三眼计时腕表作为给自己的礼物。虽然经历了些小波折,这枚刻着公司成立日期、我的座右铭和“1/1”的腕表也还是如期送到。盘面和表背后写着“Chengdu”,剪彩的时候佩戴,特别感慨,特别带劲儿。


未标题-1.png


我了解昙时是从他们的第一枚作品开始的。这个品牌诞生不久,产品不错,是非不少。但这些围绕品牌的争议,在我拜访过公司展厅之后就烟消云散了。做表只是生意,还是也为了兴趣?看看创始人的藏品自会心知肚明,更何况这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CNC机床和复制粘贴固然有更便宜的呈现方式,但我相信一个“做喜欢的事情”的人,假以时日总能拿出让市场感叹早非“吴下阿蒙”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昙时的各款作品从美学角度都可圈可点:百达翡丽的设计固然穿越周期,配色和谐、比例得当的作品,在国表圈里又有几个?咱们的美术老师们从小“经常生病”,这深埋的病根儿让太多所谓腕表“作品”不忍直视。昙时又恰好是一个“好色”的牌子:但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把调色盘拿捏的很好。


未标题-1.png


看待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认为值得一些耐心和包容。蜀道尚且登天难,做出符合玩家口味的好东西又何谈容易?彼时昙时的作品在我看来总是多多少少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观望,直到这枚三眼计时产品的推出。在频繁佩戴了三个月后,我终于可以说一句“巴适得板”!


未标题-1.png


这表好看么?昙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用上了cheat sheet(考试规则允许的打小抄):把它跟“上古神器” 百达翡丽1463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不论是盘面布局、把头式样,还是表壳造型和表耳设计,学生把老师模仿的有模有样。


截屏2024-09-13 16.39.01.png


这是作弊吗?如果市场能接受X通拿,X水鬼,X手雷,那么这个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老祖宗尚且说“天下文章一大抄”,难道这条路瑞士表走得了捷径、中国表就走不得咯?退一步说,咱们还真拿上海一套房、换一只风吹不得水碰不了的正经1463?我真的有一头牛,但我也确实舍不得。如果跟现代表比呢,这块昙时也是符合当代审美的。我在前后脚拿到了两只熊猫盘,分别是它和迪通拿。因为成本的关系,实物的质感自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当我把照片拿给朋友看时,相比于迪通拿的直白和运动,更喜欢昙时的精致克制的也不在少数。


未标题-1.png


更何况昙时在这只售价仅需1463千分之一、仅需熊猫迪的二十五分之一的计时表上,也拿出了厚积薄发的美学功底:且不说熊猫盘的三眼计时让盘面更丰富,就单说那条复古味儿十足的复古钢带,就更是打到了玩家和藏家的痛点。


未标题-1.png


给偏正装的腕表配到一条熨帖的钢带是一件稀罕事儿。复古设计的表头上配一条板式链带就好比在夜店放交响乐一样离谱。更何况,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厂家来说,做好一条钢带着实不容易:君不见,欧米茄古董表玩家手里,有几只表用的是原装链带呢(3861的新钢带除外)?说是为了这碟醋包了盘饺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在当今这个流行换盘做限量炒稀缺的腕表圈,能为千元价位的产品开模做一条设计和做工都过关的钢带,微斯人,吾谁与归?


未标题-1.png


这表好玩么?首先,20mm宽度的快拆设计赋予了这表一表两戴的可能:换根表带换支表嘛!这个通用的尺寸也让我表盒里其他闲置的表带有了用武之地。另外,机械表不得不谈机芯,而这只表的机芯姓甚名谁不必遮遮掩掩:国产4130是也。从稳定性和尺寸来说,这只机芯都可谓是超值的存在。什么?您说要自产计时机芯?这可以有,但可能得加钱。这几年ACM风盛行,无数腕表从业者把拉玛尼亚2310捧上神坛:这还不是那个年代的统芯嘛!昙时用的这只机芯时单向上链的设计。它真的不如双向好吗?来,找准特定的角度晃晃表,让自动盘来个“无敌风火轮”吧!这不就是咱小时候常玩的战斗陀螺么!


未标题-1.png


当然,如今的昙时已不再是拿来主义的拥趸:在这块通用机芯的调教上,我能看出表厂确实是花了功夫。表圈前辈老面在文章里说:这表按下计时按键的声音清脆得像芝宝打火机。我虽不抽烟,但特别赞同文章里的那句话:计时启动时那与众不同的“咔-叮”两声真的让人很上瘾。再次,这只腕表的计时按键手感也非常“表主友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我在拿到不同款式的某品牌计时腕表,依然发现那计时按键硬得像电饭煲里隔夜的米饭、上链手感生涩得怀疑需要送修时……对比售价十分之一的昙时,我只能夸一句:都是同行衬得好,昙时确确实实是用了心思的。


未标题-1.png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千三百年前,李白就特直白地尝试劝退得陇望蜀的人们。中原平坦、江南富庶,但他为何要涉足“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呢?在舒适圈里躺着不好么,为何要头铁想着创业呢?我虽不能替昙时回答这个问题,但作为一个创业人,我猜,这可能是源于心底里那最朴实的追求:一,我喜欢这件事儿,二,我想创造出比市面上的产品更好的作品吧!“山就在那里”,同作为在成都打拼的创业人,我希望与昙时共勉、不畏浮云,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未标题-1.png

 
  • 已有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