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谈表】爵士乐说:“不用你懂我,只要你爱我。”

  • 作者: Henry 2017-11-12
  • 评论 1
爵士乐最精髓的部分,是“即兴”和“听懂爵士乐的即兴”两件事?我们且听爵士乐发烧友Henry 慢慢道来。

*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webwxgetmsgimg.jpgHenry

从事房地产金融行业,资深房地产投资人,爵士乐发烧友。


█ 爵士乐,JAZZ,我们看似是一个很适合推广的名字。每当我们说到爵士乐,大概脑海里的第一联想就是钢琴、小号、萨克斯和演唱者总是自由慵懒的歌声。他们的搭配总是缓慢而又优雅,像是怀春的少女,明明心头有着千万思绪却喃喃说不出口,只好借着歌声唱出自己内心所想。就像很多听过一些爵士的朋友说出的歌手就是诺拉·琼斯或小野丽莎,说到萨克斯就知道Kenny G、说到小号只知道Louis Armstrong、说到爵士钢琴就只知道爱灵顿一样。那到底什么才是爵士呢?表态网的A哥希望我能通过周末不谈表的栏目和大家聊聊“爵士乐是怎样一种音乐?”碰到这般突如其来,仿佛用黏土砸向水泥墙的问法,我一时无言以对,只能苦苦思索。人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具象化,尤其被问到“爱从何来”这类问题。有人说爵士乐像个绅士,或像个魅惑的名媛,高贵冷艳,孤芳自赏。也有人说爵士乐像红酒,或像威士忌,远观有格调,近感味香醇。有人说爵士乐像玫瑰,美丽却带刺,迷人却不可亵玩。其实对于这个颇具陷阱意味且无论如何回答都不得要领、无法说清的问题时,我的回答就是:“爵士爵士,你觉得是就是嘛”,这个看似玩笑的回答,主要的原因是爵士乐真的很容易亲近,不难接触,但是因为爵士乐的特色即在于“变化”,所以她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用主观来聆赏,各自表述的结果,就演变成为较为私密的聆赏习惯,不若流行音乐一般容易被风潮带动,或引起众多人的共鸣。


1.pic_hd.jpg


但爵士乐,却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名字,特别是你想深入认识她的时候。爵士乐最精髓的部份,那就是“即兴”(Improvising)和“听懂爵士乐的即兴”两件事。这个“把心里想到的灵感演奏演唱出来”的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设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聆听爵士大师们看似泉源不绝的滔滔即兴乐句时,除了大呼过瘾以外,还能再听出什么门道吗?


2.pic_hd.jpg


爵士乐的风格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不想做教科书般的普及教育。实际听爵士就像喝酒一样,口感好喝很重要。所以对爵士也是先听自己喜欢的。人对于喜欢的事情,总是不吝付出比较多的心力。然而对于爵士乐的历史、爵士乐手的生平,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其实都不是最迫切重要的事情,大可不必过度焦虑。而在所有音乐类型中,最能表达爱情的,大概就是爵士乐了吧。“我想你了,故我歌唱,我悲伤了,故我歌唱” 这种直抒胸臆的音乐表达方式,大概也是许多人爱上爵士的原因之一。许多爵士乐的歌曲歌词都不会过分复杂,而是直接表达内心所想:“我的曲调婉转摇曳,但我的内心却汹涌直白”。


2.pic.jpg


与其困在一堆来不及消化、似懂非懂的名词或“不可不听”榜单中,我还比较宁可欣见许多人因为米老鼠与唐老鸭的迪斯尼配乐而认识纽奥良爵士;因为看了Woody Allen电影《午夜巴黎》或去年的奥斯卡赢家《La La Land(爱乐之城)》而爱上爵士乐风及人们的nostalgia。看到美国人所怀念的爵士时代,菲茨杰拉德笔下美国20年代的欢愉、放纵和无尽的快乐。有没有马上感觉到这种味道的不同?好像不是那么“黑”了!你是否能感觉到一股田园的气息——微风轻轻地吹来,让人心旷神怡?那为什么这样的音乐,我们还叫它“爵士乐”呢?相信这是很多人听了很喜欢,如果再经提点,就会是个不错的延伸方式。从延伸聆听做起,慢慢的从名曲、版本、联想、画面、旋律、律动、玩法、特技、细节、比较、融合来循序渐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爵士发烧友。你就能本能的跟随乐者的脚步,比较容易抓到他们的乐思,听出另一番乐趣来,而不是把爵士乐当作背景音乐而已。


4.pic_hd.jpg


那时我们就可以去聊比利时Django Reinhardt那缺了两根手指的演奏,聊德克萨斯Ornette Coleman的毁誉参半,聊芝加哥Herbie Hancock与跨界爵士乐的历史渊源,谈谈几个流派和代表人物,比如摇摆爵士的Benny Goodman、酷爵士的Miles Davis、咆哮爵士的Charlie Parker等等。


5.pic_hd.jpg


那我们到底怎样用更贴切的画面来诠释爵士乐是怎样一种音乐呢,作家村上春树用了熟悉的描述炸牡蛎的方法,说了比莉·荷莉黛的故事,简短而言,在战后重建昭和年代的日本,少女与美国黑人相恋,喜欢来到成为小说家之前的村上春树的爵士酒吧店里听比莉·荷莉黛的歌,后来男方回了国,在雨中的酒吧里,少女独自在倒满威士忌酒杯的座椅上,听着那张唱片,那充满留恋情绪的场景里,就是答案。


我对于爵士乐的情愫,不问缘由,只谈感受。

……

但,只要她在,就是让你感到那么舒服,自然…… █ 


7.pic_hd.jpg


附录:

村上春树有无数的小说都用歌名为题,但他会让读者觉得理所当然,《开往中国的慢船》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一首爵士乐老歌《Slow Boat to China》,主唱Peggy Lee是19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孩歌手。当时美国有批很漂亮的白人女孩,在电视刚普及的年代,做各种歌唱演出,受到观众喜爱。她们当中最有名的是乔治克隆尼的亲姑姑,罗斯玛丽克隆尼(Rosemary Clooney)。Peggy Lee的这首曲子很快地传遍大街小巷,也成为爵士乐者的经典曲目。下面我让各位聆听两种不同的版本。一首是原唱Peggy Lee和Bing Crosby的版本,另一首是老牌爵士天后Ella Fitzgerald和吉他大师Joe Pass的版本。一般而言,尽管演奏经典曲目,爵士乐手仍会希望自己有不同的表现、演出。以前常常需要定义什么是爵士乐歌手、流行乐歌手。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同一首歌不要用同一风格唱两次,而且要有即兴的成分。我个人更喜欢Ella的声线,一支吉他一把女声…… Joe Pass弹Ella唱……如在无人之境……他们用声音在黑夜的上空投射出一道缓慢的弧形光线……从这头到那头…… 空灵而透彻…… 同样一首《Slow Boat to China》,两个不同的版本,完全不同的感受。聆听歌曲时,很像所有喜欢你的人都在岸上看着,然后你跟他很开心地搭船,前往中国。中国离美国距离遥远,而船行驶的速度又相当缓慢,因此是趟漫长的旅程,爱情也在此增长……



Peggy Lee和Bing Crosby的版本


Ella Fitzgerald和Joe Pass的版本


 
  • 已有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