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郭一民
█ 1989年,《杀人执照》。蒂莫西·道尔顿扮演的007参加好友婚礼,收到新郎新娘赠送的一只银色Dunhill Unique打火机。
这是一个精美的恶作剧,火苗调得很大,点烟时把邦德吓了一跳。这也是推动情节,颇具象征意义的一个重要道具,在影片结尾,邦德用它点燃了浑身淋满汽油的反派大毒枭,以来自朋友的礼物替友报仇。
这还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玩具,对当时看片的无数男性来说。如今,吸烟越来越是一件见不得人的私人事情。非一次性,也不是ZIPPO的所谓精品打火机自然更是一件私人物件而已,有实用功能,但并不实用,因为有更便宜便捷的替代方案,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舒适。
一次性打火机的诞生,全球范围内日趋严格的禁烟政策,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登机禁止携带打火机的规定,让很多厂家难以为继,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样受制于广告法,打火机的广告几乎像香烟一样销声匿迹。蜷缩在自家官网上,宣传语多为适用于点雪茄。
与腕表类似,打火机个人也比较推崇专业厂牌,瑞士制造。作为私人物件,最好有独立编号,增加一点专属感,不慎丢失也方便报警寻物。瑞士精密机械制造全球闻名,除了腕表,还有打火机。历峰旗下英国品牌Dunhill和法国Cartier,打火机均为瑞士制造,很骄傲的样子,每款均有有独立编号。
瑞士本土品牌Caran D’ache以制笔著称,百达翡和劳力士的礼品笔就是他家代工,也生产世界上最昂贵的打火机。虽说有高端产品加持,但应该卖得并不好,所以不是很爱惜羽毛,授权给日本地区生产销售,当地的Caran D’ache便宜很多,但没有独立编号。
另外一个在产的品牌是S.T. Dupont,打火机产品线更长一些,不是很讲究产地,高端产品表面工艺非常出众,比如著名的中国漆。除此之外,另有时装、皮具品牌偶尔也有打火机出现,如Givency、Vivienne Westwood、Tiffany之类,均为代工产品。Tiffany有款豌豆造型,外观很别致,但不能用来点雪茄,因为燃料是煤油,而不是气体,可以视为Zippo的有趣变种,当然内芯没法与常规版Zippo通用。
代工品牌中的姣姣者当属Porsche Design,是的,就是华为手机那个保时捷设计。一个专注于设计,不事生产的男士品牌,产品不逊色于专业厂牌,打火机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疫情,在境外选购精品打火机是件挺愉快的事儿。心理微妙,自从内地开始禁带打火机登机,在境外看到打火机柜台就愈发有兴趣逛逛。一般来说,由于退税或原本就无税,境外购买价格有优势,品种也更繁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至少携带一个自用打火机上机,打火机的价格多半也在海关免税范围之内。
一个打火机可以用很多年,关键在于保养。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也是劝退冲动消费的有效办法。目前国内可以提供官方售后服务的只有寥寥几家大厂牌,而且仅在少数大城市,其它城市如果有官方专卖店一般可以委托寄送,但销售通常会嫌麻烦,找理由推托。也能理解,这项服务只费事,无利可图。
人类早已在商业社会中出落得善于为自己的消费行为找高尚理由。比如车和表,彰显男人天生对机械和速度感兴趣。至于打火机,为了环保?是比一次性打火机环保,也更安全,但有点傻,打着环保旗号行省钱之实天经地义,多花钱大可不必才是共识。
被优雅外观造型和巧妙机械设置所打动,臣服于工匠精神,像是个不错的说法。说白了就是看到好东西就想要,幼稚的儿童心理。但谁又不是呢?不过呢,一个传统式样,工艺繁复,用起来很有仪式感,又难伺候的打火机,怎么着也能在一堆一次性打火机中卓尔不群吧。最后说个高光故事——
一次,去机场接人,到了先在外面抽支烟。一个面相如同首富一般獐头鼠目的家伙走过来搭讪:“先生,我看你面相不凡,算个命吧”。我不理他,自顾自点烟。他一眼就看到了打火机——金属质感而不是塑料,像他的眼睛一样闪闪发亮的打火机,“等会儿打火机别丢,给我吧”。继续无语。他好像反应过来了:这哥们儿应该是第一次坐飞机。继续劝服:“你带进去也不能带上飞机,要扔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