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教你玩拍卖(下)
拍卖前如何做功课?就是细读目录看预展,遇到问题问专家。上一期已有详述。总结自己多年的得失,所有遗憾都是功课不足做成的。再补充一点,看目录,除了研究品牌、功能和估价,还要特别留意所附的包装和配件,很多入门者都会大意,其实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成交价。尤其是限量表,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证书和非同一般的盒子。
在做功课的时候,有时会碰到这样一个难题,有朋友看上同一个拍品,如果都不相让,只有拍卖行偷笑。有一种解决方案是,说出各自的心理价位,然后低的让高的,但实践证明其实是高的让低的,因为到了朋友的低价位,你就不好意思往上叫,犹豫之间下槌了,你的朋友在你的价位之下成功,这种事情我经历过,霍爷就更多了,他的性格是孔融学习的榜样。另一种解决方案更为常见,就是有一位高风亮节,成全另一位。这就要看是什么人了,谦谦君子如锺大师和霍爷是可以的,我和霍爷之间就经常谦让,因为相互能体会并欣赏对方的让步,下次就让回去。但事实上很多“朋友”得手后不见得谢你,以后还一如既往继续占你的便宜。所以,我奉劝各位朋友,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志在必得的拍品就不要打探朋友的意图,没到自己的价位绝不撒手,反正是公开公平竞争。至于可要可不要的玩意儿,不妨谦让一下。
位于伦敦邦德街的苏富比办公楼
帮人拍卖,我经常干,但并不怎么得心应手心情舒畅。尤其委托人是刚涉足拍卖又小肚鸡肠的,因为他们一般都不看预展,拍品到手就发现与期望颇有落差,并且拿到的可能是光秃秃的表头,鳄鱼皮带还留在纽约或日内瓦。有一次本来是开筵庆贺处女拍成功,但其人整顿饭都在骂骂咧咧,话虽然是冲着拍卖行的,但我脸皮薄,怎么听着都是朝我来的,至少我未尽到告知详情的责任。其实他不知道,拍卖行的佣金是净收的,表回香港的运费、保险等杂费都要买家另付,异地付款再收手续费,这些费用在吃饭之前我自己都咽下去了,没算在他的应付款内。但朋友不满意,我连拍卖欠账都懒得去追,于是此人的账单比我公司的不良债务更难处理。我的脾气在表坛有口皆碑,但其实我不是很大量的人,下次就不敢跟这种人玩了。
以上可能是特例,但托人拍卖的人,总应该看看预展,尤其是古董表,实在不能去,尽量委托资深的专家代劳,不然很难理解“好少少贵多多”的奥妙。
还有尴尬事,有时别人委托我代拍的目标刚好是自己的心头好,朋友之间难表隐情,只好割爱。所以,如果你要托好友代拍,你的第一句话就要问清楚你的所托是否他的所爱,这是朋友之间最基本的修养。
还有一些成功秘笈,不想现在公开透露,怕搬石头砸自己脚。等我退出江湖之后,再和盘托出。
研讨
除了觉得拍卖好玩,其实一直在留意个中规律,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我很怀念Patrizzi当政时期的安帝古伦,原因之一是有很好玩的无声拍卖(Silent Auctions)。就是在预展期间,除了目录上的拍品,还有一大堆不在目录的钟表挂上Lot号码(不是目录上的号码),标上估价放在那里,随便看,你愿意出多少价就写在纸上以暗标形式交给工作人员。拍卖行收到所有报价之后绝对保密并过滤出中标者,到正式拍卖结束后,同时公布无声拍卖的结果。中标者是出最高价的人,但成交价却不取这个最高价,而取第二高(次高)价加上佣金,如果加上佣金超过了最高价,才用最高价。
拍卖成交不用最高价而用次高价,正是这一点引起我的注意。我原来以为这是Patrizzi本人的创新,因为他是鬼才,点子很多,后来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克里(Vickrey)在1961年的设计。为什么无声拍卖不像公开拍卖用最高价而用次高价成交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
在拍卖实践中,一个人的心理底价和真正出价经常有差异,这与当时氛围和个人性格都有关系,不然就没有“后悔”之说了。无声拍卖如果像公开拍卖取最高价成交,就有可能出现以下结果。比如有一个标估价5万-6万,甲愿出8万,乙愿出7万5。但由于是暗标信息不对称,当甲下标时可能犯嘀咕(王寂就经常这样):假若大家最高只出到6万,我出8万会不会成了冤大头,犹豫之间可能只下7万,而乙可能是雷厉风行的人,就下7万5,乙中标,甲就会好不生悔,因为自己原来的心理底价高于中标价。理论上说,拍卖的最佳结果应该是:拍品最终被愿出最高价者拿下,送拍者得到最好的价钱,拍卖行赚取最高的佣金,成功的拍卖设计就应是这样。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每个人拍卖的心态和策略不同,拍品最终未必为愿出最高价者得到。
但如果拍卖行采用维克里的妙计,即以最高价中标,但以次高价成交,就可以避免这种遗憾。如果排除共谋,所有人都会没有顾虑地一次性报出自己真正的底价。甲如愿出8万,就会直接写8万。因为如果乙或其他人想投机出低价,甲也能共享这个投机的成果——以次高价而不是8万成交。如有人高于8万,甲不介意,因为超出了他的意愿。如果甲压低至7万出价,而乙在7万与8万之间出价,甲就会后悔压低出价,还不如迳写8万。所以这种制度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无声拍卖的博弈难题。
但为什么公开拍卖不能用次高价成交呢?这很简单,因为是公开的,当甲叫到6万时,乙叫100万,就没人敢跟了,乙以次高价6万成交,把很多愿出6万以上的人都封杀了。
我们现在拍卖采取每口向上的叫价方式是传统的英国式拍卖,其中一个缺点是比较拖沓,较难控制每个标的时间。就算我只是坐在旁边看热闹,一场拍卖跟下来,都差不多要虚脱,更何况是工作人员。如果是标王,多费点时间也还热闹,最讨厌的是一大堆几千一万的玩儿,一千一千地往上加,都打瞌睡了还没轮到自己的目标。
在此,我提出自己认为理想的拍卖模式。10万以下的东西,采取荷兰式拍卖,就是一口一口往下(不是往上)叫,只要有人举牌,这个标就他中了,省很多时间。比如,估价5万-6万的拍品,从12万起往下叫,到10万有人举牌,就是他的了,如果没有,再往下叫,到8万有人举牌,就在8万停止,如此类推。当然会有几个人同时举牌的情况,那就在这个价位上马上改为英式拍卖往上叫,决出一个胜者。
也就是说,一场拍卖的前半段,先用荷兰式拍卖风卷残云把10万以下的标清理掉,再用英式拍卖对付中高价的拍品。我觉得起码省一半时间。把低价拍品高速处理掉,并不是不尊重拍低价标的朋友,而是这个价位即使失手,损失都在可忍受范围,不妨快点,时间对于大家都是宝贵的。至于拍卖行就更乐见其快,低价标的佣金微乎其微。
荷兰式的下行叫价较之英式上行叫价,肯定少了你争我夺往上哄抬的热闹场面,有人据此认为荷兰式拍卖的成交价应该低于英式,可能也是拍卖行不愿采取的原因。但我却认为不一定,甚至有可能拍得比英式还高。还是举上例,估价5万-6万的拍品,你的心理价位是8万,如用英式,从4万往上叫,可能到了6万甚至更低就下槌了,你就“省”了2万。但如果用荷兰式从12万往下压,到了8万你就不敢犹豫,马上举牌,结果比英式还高,这正是拍卖行应该偷笑的。
除了英式和荷兰式,拍卖方式其实还有很多,钟表拍卖是否只有现行的英式适合,的确值得探讨。(完)
拍卖的经验真的要靠自己去在实践中摸索。要真金白银的买东西才能知道应该什么方法更适合自己。把豪哥的话再说明白一点:拍卖要自己看预展自己拍,不要委托别人进行拍卖给人家添麻烦。现在网络,电话那么方便,为什么不自己进行?
说的很详细啊。给许多初进拍卖场的朋友很好的建议啊
lichen602188 发表于 2014-6-10 16:17
说的很详细啊。给许多初进拍卖场的朋友很好的建议啊
jason 发表于 2014-6-10 18:23
佳士德最难搞了,朋友让两位大佬陪着去取我拍下的表 (一只是他的),也吃过闭门羹。就是支票上面的名字问题 ...